1975年李富春逝世,蔡畅坚决不让女儿送葬,聂荣臻出面劝说都不行
1975年1月9日,曾经在遵义会议上鲜明支持毛主席的李富春,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他的追悼会上,邓公亲自致悼词,台下的老同志们也都流下了眼泪。邓小平与李富春1959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哭得最伤心的,还是李富春的妻子蔡畅。这位热心肠的妇女活动家,当时早已泣不成声。然而让人疑惑的是,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并未出现在现场。而且有传闻说,是因为蔡畅的坚决反对,李特特才没有到来的。1975年1月15日,在李富春遗体告别仪式上,周恩来向李富春夫人蔡畅致以诚挚慰问,搀扶蔡畅的即为王遹难道是他们一家人之间,有什么不和吗?事实恰恰相反。蔡畅此举的深意,在多年后才为人所知。要想说明白这些,还要从蔡畅、李富春的恋爱史说起。周恩来夫妇同李富春、蔡畅留影蔡畅的血统,在旧社会可谓显贵。她的外公,曾经和著名的晚清重臣曾国藩沾亲。所以,蔡家也算是书香门第。尤其是蔡畅的母亲葛健豪,更是一个不让须眉的刚强女性。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去读书,但是在家里没人支持她。1920年葛健豪左二蔡和森蔡畅在法国葛健豪于是卖掉了自己的首饰和嫁妆,把蔡畅送进了学校。蔡畅也很争气,很快就学有所成。后来她的母亲自己开了一所学校,蔡畅就来到母亲的学校里,当了一名老师。然而不久之后,蔡畅的父亲做了一件事:他收了别人500块大洋的彩礼,想要将女儿嫁给一个所谓的“官宦之后”。蔡畅得到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她觉得父亲这是把自己“卖了”,当时便想到了逃跑。向警予与蔡父蔡母(右一)及子女母亲葛健豪当然明白女儿的心思,于是便想办法放走了蔡畅。这之后,蔡畅进入了周南女校读书,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此期间,她受到哥哥蔡和森的影响,逐渐有了自己的信仰。蔡和森在法国1919年,蔡和森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母亲葛健豪此时有了一个想法,就是也到法国去,去见识一下那个所谓思想自由的国度。她拿着借来的600块大洋,带着女儿,登上了去法国的轮船。1920年葛健豪(前排左二)在法国但到了那里后,她一时又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打些零工勉强度日。而蔡畅,则是在母亲和哥哥的支持下,到学校去旁听。也是在这时,她认识了李富春。李富春出生于长沙的一个教师家庭,早就立下了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一生的志向。他和蔡和森同一批到了法国,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一直在做社会调查。他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写成了一篇小说,名为《一个法国兵的忏悔》,反映了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化。他还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并且还担任过支部书记。无论是革命意志还是才华,李富春都是同学中的翘楚。由于蔡和森的牵线搭桥,李富春和蔡畅自然而然地相识、相爱,并且于1923年正式结婚。婚后不久,蔡畅怀孕了。由于当时的情况复杂,蔡畅一度不想要这个孩子。最后还是在李富春和母亲的劝解下,她才同意生下了女儿。而这个孩子,就是李特特。李特特1925年,为了中国自己的革命事业,他们一家人回到了国内。当时,李富春和蔡畅两人身上都有繁重的工作,无暇照顾女儿,只能将年幼的李特特送回老家抚养。1928年,蔡畅来到上海工作。当时局势非常严峻,为了有一个掩护,蔡畅将女儿接了过来,和自己共同生活。母女团聚,本来是很高兴的事,但蔡畅却总是显得很焦虑。当时,正是“白色恐怖”最为严重的时候。出于谨慎的原则,蔡畅经常会带着女儿搬家,而且还经常让女儿改名换姓。年幼的李特特也总是很遗憾,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叫什么名字。李特特在苏联学习时期至于生活的用度,蔡畅也是能省就省。女儿的衣服,几乎都是她用双手裁剪缝制的。后来,李特特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总是觉得母亲对自己太冷淡。她觉得母亲平时不怎么爱和自己说话,甚至两人一整天都是沉默相对。同时,为了不暴露自己,蔡畅还不允许孩子乱说话、多说话。这对一个正在幼年的女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李特特总是感觉,母亲并不爱自己。母女间的感情,也总是显得不那么融洽。不过好在李特特很懂事,能明白母亲的苦衷。1938年,国内形势因为抗战的爆发而有所缓和,很多领导人的孩子都被送往了苏联,李特特也是其中之一。在苏联的国际儿童院,李特特每天都不用为吃喝发愁,还能随心所欲地交友和玩乐,感觉就像到了天堂。但是到了1941年,德国人开始入侵苏联,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了李特特等人。不久之后,李特特进入工程技术学院学习,后来又转入了农学院学习。在此期间,她与一个苏联人相爱结合,并生下了一个孩子。李特特1952年,李特特接到了母亲的来信,说希望她回国,支援祖国的建设。李特特没有任何犹豫,就带着丈夫和儿子回来了。此时,母女二人已经14年没有见面了,按说应该有一番亲热才对。但是蔡畅对女儿的态度,甚至是对自己外孙的态度,仍然非常冷淡。蔡畅和外孙要知道,蔡畅面对自己的同志时,总是非常热情的。可不知为什么,她一看到女儿,就总是热情不起来。可能正如她所说,多年的革命工作,已经将儿女情长都磨没了。她看到越亲近的人,反而显得越淡漠。李特特回国之后,蔡畅能给予他们一家最大的关爱,就是不允许她们搞特殊化。虽然她允许女儿一家住在家里,但是却要收取一定的生活费。至于女儿女婿上下班的费用、外孙上幼儿园、上学的费用,她也一概不管。后来,李特特去外出工作,蔡畅让警卫员给女儿送了一床棉被,结果警卫员开着公车去了。回来后,蔡畅不但批评了警卫员,还从此不再给女儿送东西了。她总是教育女儿女婿,要学会自力更生,千万不能搞特殊化。时间很快来到了70年代,国家的情况再度变得复杂了起来。李富春也受到了冲击,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虽然如此,但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关心国家的前途。然而他越是这样,情况就越糟。最终在1975年1月9日,李富春在深深的忧虑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当时,李特特刚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正在农科院当翻译。她听说父亲去世,悲痛万分,马上表示要去参加追悼会。但是蔡畅对此,却表示坚决反对。她没有说明任何理由,就是不允许。李特特这一次真的急了,马上找到自己的老领导聂荣臻,让他帮助劝解。可纵然有聂帅斡旋,蔡畅仍然不许。这件事,在母女两人的心里,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聂荣臻在之后的岁月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李富春的历史地位,得到了重新地肯定,而李特特也对母亲,表现出了应有的孝顺。但唯独蔡畅,对当年不允许女儿参加丈夫追悼会的事,始终没有作出解释。但是,只要是对那段岁月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得出自己的答案。当时的局势太不稳定了,哪怕是为李富春致悼词的邓公,都在不久之后再次失去了权利,谁能想到下一个遭遇不幸的是谁?李富春这样历史地位崇高的人,都难免抑郁而终,更何况是毫无保护的李特特?蔡畅此举,正是害怕女儿受到牵连。李特特晚年蔡畅对于女儿的爱,虽然从没有天伦之乐的表象,但却是深沉而宽广的。她和天下的母亲一样,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哪怕她的做法,看起来有些无情。参考资料:[1]朱志伟.红色伴侣李富春、蔡畅[J].机关党建研究,2020,(04):63-63.[2]延河.“伟人之后今何在”系列报道之七 李富春、蔡畅之女——李特特:人生经历有点“特”[J].老同志之友(上半月),2009,(24):4-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